|
导致宝宝哭闹的常见耳疾
急性外耳道炎初起时,家长发现患儿不断左右摇摆头部,时而还将患耳与肩部相摩擦,伴有哭闹与发热。若将手按压他的耳屏或牵拉他的耳廓,则哭闹更凶,有时还见黄色液体流出耳外。急性外耳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,炎症可以蔓延至中耳而引起急性中耳炎,后果更为严重。治疗可用消毒生理盐水或3%双氧水充分清洗耳道内的分泌物,然后再用2.5%氯霉素甘油或2%石碳酸甘油滴耳。滴耳时患耳应向上,滴药后轻轻地按压耳屏数次。使药物能进入外耳道的深部。
急性中耳炎患儿表现为耳朵疼痛,啼哭不止,并经常用手抓耳,伴发热、拒奶等症状。如果伴有鼓膜穿孔,还可见粘液脓性分泌物流出耳外,患儿听力减退。患了急性中耳炎,应该积极、彻底地治疗,防止转为慢性。治疗急性中耳炎,可以静脉点滴或肌肉注射青霉素等抗生素;患耳用3%双氧水充分清洗,若鼓膜未穿孔可滴2.5%氯霉素甘油,鼓膜穿孔可滴0.5%金霉素溶液。同时还应注意改善和保持鼻腔和咽鼓管的畅通。
慢性中耳炎患耳内经常流脓,并且可引致外耳湿疹,俗称“黄水疮”。患儿耳朵刺痒、烦躁不安,常用手抓耳。水疮,破溃后流黄水,可以形成痂块,痂块脱落堆积在外耳道可影响患儿的听力。慢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与急性中耳炎类同。此外,长”黄水疮“部位应经常保持干燥,黄水较少时,耳内可用10%氧化锌软膏、可的松软膏或1%龙胆紫等涂抹,黄水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或3%硼酸水局部清洁或湿敷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