像保护孩子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

[复制链接] 0
回复
1034
查看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  • TA的每日心情
    开心
    2017-1-13 09:40
  • 签到天数: 7 天

    [LV.3]偶尔看看II

    社会热点

    355

    主题

    1185

    帖子

    2994

    积分

    金牌会员

    Rank: 6Rank: 6

    积分
    2994
    楼主
    跳转到指定楼层
    分享到:
    发表于 2016-10-20 08:19:3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 IP:江苏

    我相信,谁听了下面的故事都难以忘记,因为它不但独特,而且耐人思索。

    这个故事是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的。当时,我就坐在他的身边,听他讲自己的亲身经历,感觉格外深切。

    一天,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,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。

   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第17课《麻雀>。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,大意是:

   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,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。猎狗想吃掉小麻雀,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,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, 一边用身体掩护着小麻雀,并最终吓退了猎狗……

    讲完了课文,女教师微笑着启发同学们:

    “你们想想看,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?”

    “表现了伟大的母爱!”

   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。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,书上写得明明白白。

    可是,一个男生却提出了几乎无人想到的问题:“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?” 大家一愣,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,似乎在嘲笑他思维的怪异。那个男生 并不为之所动,坚持说:

    “课文中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,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?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?” 这时,大家不笑了,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。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 点点头,说:

    “这位同学独立思考,发现了一个大问题。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: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!”

    全班一片热烈的掌声。

    柳斌先生曾当过江西省副省长,又当过国家教委副主任,长期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。这次,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之邀,出席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 地的授牌仪式,心中感慨多多。他讲这个小小的故事,或许是为了唤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:怎样对待学生的创新精神?

    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。他非凡的勇气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:许多标准答案并不标准,而突破某些所谓的标准答案,正是 创新的起点。

    假若,今天的某个青少年问:“树上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下掉呢?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呢?”我们会怎么看他?也许,很多人会认为此人弱智。可是,饮誉世界的科学家牛顿,当年不就是提出了同样看似弱智的问题,才有了震惊人 类的重大发现吗?

    这也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故事:

    有个孩子的母亲,因为孩子把地刚刚买.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,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,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。老师幽默地说:“恐怕一个中国的‘爱迪生’被枪毙了。”接着,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,“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,您不该打孩子,要解放孩子的双手,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。”“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?”母亲感到有些后悔。

    “补救的方法还是有的。”老师接着说,“您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,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,这样,修表铺就成了课堂,修表 匠就成了先生,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,修表费成了学费,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。”

   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以前,故事中的那个老师,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。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非常崇尚创造精神的人,在他的教育生涯中,特别重视对孩子创造性的培养。他的教育思想中一个极其可贵的观点,就是他的创造教育观。他提倡“教学做合一”,以做为中心、为目的,而且倡导“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”,提出了“一切为创造,创造为改善生活,提高生活”的号召。就连他名字也打上了“做”的烙印。陶行知先生的原名叫陶 文俊,又改名为陶知行,后改名为陶行知。

    陶行知先生深知孩子们是具有创造力的。一次,他到南通去推广“小先生”的做法,写了一篇演讲词,其中有一段:“读了书,不教人;什么人,不是人。”演讲结束后,一个小孩子告诉陶行知,诗中的“不是人”改为“木头人”更好。陶行知当即赞扬了小孩子的说法,因为“不是人”三个字不具体,桌子、椅子都不是人,而“木头人”则给人一个具体的形象。所以,他经常 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,号召学校和民众尊重孩子们的创造力。他认为,父母们限制孩子做这做那,动辄打骂孩子,实际上是在摧残儿童的创造力。

    社会非常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。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,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,要想抓住机会,迎接桃战,必须具备创造力,能够想 他人不能想的事,做他人不能做的事,这样才能拥有一定的实力。现代学者们有这样一种观点:当今社会将淘汰一种“文盲”,他们并非目不识丁,其中一部分可能还有很高的学历,但他们的能力封闭在被灌输的知识领域当中, 不会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。

    父母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,但学到知识是为了什么?当然是为了运用。怎样才能把知识运用得更好?是按部就班、因循守旧,还是去创 造更新更好的生活?回答当然是后者。所以,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,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得好,全依赖这双翅膀帮助他腾飞。

    陶行知先生说过:“处处是创造之地,天天是创造之时,人人是创造之人。”

    德国作家、理论家卢多尔夫•维恩巴尔格也认为,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,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,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。他在著名的演讲《知识、教育与人生》中说:“人不光是一面镜子,用来折 射创造、解释创造,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,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,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。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,牢 牢立足于现在,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……”而父母们的责任,正是最大限度地开发、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。

    要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,我的教育建议是:

   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。 有的父母爱把自己当成权威,说一不二,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或听老师的,这样做使孩子失去了 独立思考问题的主动性。父母应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,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。

    保护和开发孩子的潜能,培养孩子的观察力。 感官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父母们可以经常和孩子做一些培养观察力的游戏,如让孩子在10秒钟内观察一个曲线图,然后画下来;或让孩子去摸黑布袋里的几何模型,然后让孩子凭着手的感觉说出几何体的形状;您还可以给孩子买 一个望远镜或放大镜,让孩子观察周围或远处的物体。

  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。 创造性是和人的独立性、个性分不开的,一个没有个性、处处依赖别人的人是难以产生创造欲望的。所以,父母们要在 这方面多注意,可以经常让孩子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、头饰,鼓励孩子与众不同,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并经常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给予赞扬、指 导,使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。

    引导孩子收集、处理各种信息。 会获取信息、处理信息的人更容易岌挥其创造性。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谈各种有趣的事情,告诉孩子获取信息的各 种办法,并告诫孩子注意信息的准确性、时效性。

   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。 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需要从小培养。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去想象,要鼓励孩子“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”。经常和孩子做一些加减游戏,如问问孩子把一种东西加在另外一种东西上会 变成什么。


    分享到: 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
    收藏收藏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使用高级回帖 (可批量传图、插入视频等)快速回复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   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  

   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,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、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,只要接到合法请求,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。
  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