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这两年,在汽车股上赚到大钱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四派。 一种是以特斯拉和比亚迪为代表的“新能源派”,踩对了市场爆发的时机; 一种是押对了产品的“爆款派”,比如坦克300、理想ONE以及五菱宏光MINIEV; 一种是跟对了大哥的“风口派”,比如搭载了Huawei Inside的北汽极狐和赛力斯(母公司分别为北汽蓝谷和小康股份)。 最后一种是以长安为代表的“复苏派”。 短短一年多时间,长安汽车股价从不到10块一路飙升到最高时的23.66元,目前维持在17元左右,和2015年最巅峰时相差无几,在国有四大汽车集团中称得上鹤立鸡群。 表面上看,驱动长安这轮增长的是量价齐升,今年1-8月,长安汽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85.8万辆,同比暴增51.4%,超过四连冠的吉利,有望重夺“自主一哥”的宝座,但本质上,这是资本市场对其阶段性“断奶”成功的奖赏。 01巨婴 长安是中国资历最老的车企,前身可以追溯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上海洋炮局,新中国之后成为一家大型兵工厂,改革开放之后,中央提出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产能生产民用产品,之前生产过越野车的长安便开始了“军转民”,顺势进入汽车制造领域。 1984年3月2日,时任国务院总理在重庆视察工作期间,在人民大礼堂视察了长安厂试制的微型载货汽车,并作出了“重庆也可以搞联合体生产汽车”的指示,不久之后,长安和铃木签订技术贸易协定书,为之后的合资大幕打头阵。 1993年,中日两国的微型车之王正式联姻,成立了合资公司“长安铃木”,并且推出了风靡一时的奥拓和羚羊,截至到2003年年底,这两款小车为长安贡献了176亿元收入和36.9亿元利润,单车利润过万,长安第一次尝到了躺赢的滋味。
|